智能駕駛≠自動駕駛!“智駕”什么時候安全?
文/陳昊星
3月29日,一輛小米SU7在安徽某高速路段上發(fā)生碰撞后爆燃,駕駛員和乘客不幸遇難。此次事故發(fā)生前,駕駛員開啟了智能駕駛系統(tǒng),智駕安全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如今,幾乎所有車企都在積極布局智能駕駛技術,而不少駕駛員在日常行駛中也逐漸養(yǎng)成了使用智駕系統(tǒng)的習慣。
那么,當前的智駕系統(tǒng),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哪些道路最好不要使用智駕系統(tǒng)?智駕系統(tǒng)現(xiàn)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智能駕駛現(xiàn)階段仍是輔助工具
業(yè)內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于輔助駕駛階段,其本質是幫助駕駛員提高行車安全性和便利性,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
因此,將其統(tǒng)稱為“智能駕駛”并不完全準確,更恰當?shù)姆Q謂應是“智能輔助駕駛”,重點在于“輔助”而非“智能”。
當前,大多數(shù)智能駕駛系統(tǒng)仍處于L2級,主要承擔輔助駕駛角色,駕駛員仍需時刻保持專注,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xié)會秘書長張翔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L2智能輔助駕駛的主要作用是減輕駕駛員疲勞,提高行車便利性。常見功能包括車道居中保持(LCC)、自適應巡航(ACC)、自動跟車、前車啟動提醒等。
此次事件中的小米SU7屬于L2級,依據(jù)《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為“輔助駕駛”,責任明確歸于駕駛人。張翔進一步舉例,在AEB(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支持下,L2級系統(tǒng)可以保持車道居中行駛,并在遇到障礙物時觸發(fā)剎停。然而,這些功能并非100%可靠,因此駕駛員必須隨時保持注意力,并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他強調,目前L2級在開啟智駕模式后,如發(fā)生事故,駕駛員無法將責任歸咎于智駕系統(tǒng)。車企無需承擔責任,駕駛員是唯一的責任人。
智駕系統(tǒng)適用于哪些場景?
多位專家在采訪時強調,智能輔助駕駛絕非萬能,甚至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使用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駕駛安全隱患。
在張翔看來,理論上,L2級輔助駕駛可用于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但在實踐中,其在高速公路上的使用效果更佳。由于城市道路環(huán)境復雜,駕駛員需要頻繁介入,影響整體體驗。
汽車自媒體博主、有17年汽車工程研發(fā)經(jīng)驗的項目負責人楊悅卿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表示,盡管高速公路道路狀況相對簡單,被認為是較適合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的場景,但在道路養(yǎng)護、臨時施工、交通事故等特殊情況下,智駕系統(tǒng)的高精地圖可能無法實時更新,攝像頭、雷達等感知設備也可能無法準確識別新設置的路障或限速標識,進而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其次,城區(qū)復雜路況,如學校門口、非機動車流量大的街道、狹窄道路等,也并不適合使用智駕系統(tǒng)。這類路況中,行人和非機動車的不確定性較高,智駕系統(tǒng)難以精準預測行人行為,可能導致安全隱患。
此外,在夜間、暴雨、大霧等能見度低和惡劣天氣條件下,智駕系統(tǒng)的傳感器可能會因識別精度下降而出現(xiàn)誤判,攝像頭也可能因水霧、泥濘等遮擋導致感知失效,從而影響車輛的安全判斷。此時,如果駕駛員此時過度依賴智駕功能,極易引發(fā)交通事故。
智駕既要發(fā)展也要明確法律邊界
當下,智能駕駛技術雖然在某些場景下仍存在局限,體驗也并非始終穩(wěn)定,但不改行業(yè)向著更高階、更智能方向發(fā)展的大趨勢。
4月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的正式施行,意味著L3級及以上智駕級別的私家車首次被允許合法上路。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就自動駕駛的話題發(fā)言提出,工信部將加快自動駕駛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推進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完善標準體系,并有條件批準L3級自動駕駛車型生產(chǎn)準入。
但有觀點認為,在當前L2向L3過渡的關鍵階段,消費者不僅需要了解智能駕駛技術的優(yōu)勢,更要深刻認識其局限性。現(xiàn)在有部分車企在宣傳中往往過度強調智能駕駛的潛力,往往以營銷為主,而忽視了實際能力的差異。
楊悅卿直言,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車企在智能駕駛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不同品牌、不同車型的智能輔助駕駛能力參差不齊。許多車企在營銷過程中夸大了系統(tǒng)的功能性,甚至弱化了“輔助”這一概念,容易讓消費者產(chǎn)生誤導。
他舉例,例如,一些車企宣稱其智駕系統(tǒng)可以實現(xiàn)“點對點導航駕駛”,卻未明確指出該功能需要在高精地圖的覆蓋范圍內,并且仍需駕駛員的實時監(jiān)控。這種宣傳策略可能讓消費者誤以為智駕系統(tǒng)能夠在任何場景下安全運行,從而放松警惕,甚至誘發(fā)脫手駕駛或分心操作等危險行為。
“所以,賣給消費者的智駕車型,要明確強調智能輔助駕駛僅作為輔助使用,并清楚告知用戶,在發(fā)生車禍時,駕駛員是唯一的責任人,從而增強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這種提醒應成為車企營銷策略的必備內容,而不應該為了賣車而夸大智能駕駛功能、掩蓋智能駕駛風險?!睏類偳湔f。

國是直通車精選:
- 2025年04月13日 20:16:58
- 2025年04月13日 20:01:57
- 2025年04月13日 20:00:49
- 2025年04月10日 14:34:21
- 2025年04月10日 14:33:37
- 2025年04月02日 09:11:29
- 2025年03月31日 09:22:27
- 2025年03月21日 13:45:00
- 2025年03月21日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