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戴彼得:岳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中新社長沙4月25日電 題:岳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專訪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籍教授戴彼得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劉雙雙 鄧霞

坐落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后經(jīng)擴建形成講學、藏書、供祀的基本規(guī)制。盡管歷經(jīng)朝代更迭、七毀七建,岳麓書院傳承千年始終弦歌不絕,現(xiàn)是中國唯一延續(xù)傳統(tǒng)書院之名的大學二級學院,擁有從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格局。
一座書院,千年弦歌不輟有何奧秘?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籍教授戴彼得(Peter Brian Ditmanson)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以獨特的跨文化視角解構岳麓書院“不朽基因”。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岳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中,唯一一座延續(xù)千年仍在招生辦學和進行學術研究的書院,這在世界教育史上都非常罕見。岳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弦歌不絕?
戴彼得:岳麓書院能夠取得成功并延續(xù)至今,背后必然有很多因素。我并不是研究書院歷史的專家,闡述這個問題可能不夠全面。但我認為,岳麓書院歡迎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背景的學者,并且始終重視討論和辯論的重要性,是它延續(xù)千年仍然充滿活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要提到“朱張會講”的故事。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學家朱熹造訪岳麓書院,與書院主教張栻在眾多聽眾面前辯論不同的哲學思想。助開岳麓書院自由講學盛行之風。這是岳麓書院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所在。像朱熹和張栻那樣的著名思想家都明白傾聽不同觀點的重要性,那么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做到這些。
書院的歷史提醒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廣博且多元,我們需要從傾聽他人觀點中獲益。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岳麓書院在探索國際化和多元化的道路上有何成效和特點?
戴彼得:岳麓書院于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20世紀70年代末,官方確定由湖南大學管理、修復岳麓書院。1986年,岳麓書院主體建筑及周邊環(huán)境的第一期修復工作完成,正式對外開放。在修復、保護書院古建的同時,岳麓書院恢復發(fā)展書院的學術研究功能,國際學術交流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岳麓書院秉承古代書院會講傳統(tǒng),注重學術交流,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學論道活動,搭建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一方面,書院直接引進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學者加盟,邀請海外漢學家前來講學,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書院與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xié)議,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國深造和積累學術經(jīng)驗的機會。
2017年5月,我也受邀來到岳麓書院開設講座。當時,我對書院及其歷史了解不多,但我意識到,書院不僅致力于人才培養(yǎng)與學術研究,也重視傳統(tǒng)傳承與文化傳播。2018年12月我正式入職岳麓書院,這里開放的學術氛圍和友好的師生關系讓我倍感溫暖,也有了歸屬感。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應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以維持書院作為現(xiàn)代重要學術中心的地位?
戴彼得:書院要更好地“對話”世界,的確存在一些障礙,特別是在當前不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下。但我并不認為文化差異是一個顯著的障礙,因為無論作為學者、家庭成員還是社會成員,我們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
然而,語言卻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障礙。我希望書院的學生不僅將自己視為中國公民,也把自己視為世界學術共同體的一員,希望他們能成為跨越語言障礙的雙語(甚至多語)學者。同時,我也希望岳麓書院的學生在研究和寫作時,能夠將自己視為國際讀者而不只是為中國讀者寫作的學者。
國際化并不意味著失去自己的身份、傳統(tǒng)或改變自己的價值觀,而是要用更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去理解更廣闊的世界。當下,世界各地有很多學者對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充滿興趣。岳麓書院傳承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向世界分享這些傳統(tǒng),這也是岳麓書院“對話”世界的最佳方式。
作為書院教授,我在教學工作之余,帶領團隊翻譯了《岳麓書院學規(guī)》《岳麓志》等文獻資料,希望能讓更多外國人了解這座千年學府的過往。我們還成立了“岳麓書院口述史”課題小組,采訪收錄數(shù)位教職工口述資料近20萬字,以此留存岳麓書院現(xiàn)代復興的崢嶸歲月。通過這些,我對岳麓書院的當代重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中新社記者:當下,中國書院在哪些方面可以繼續(xù)為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發(fā)展發(fā)揮有益作用?
戴彼得:對于中國和亞洲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全球正面臨經(jīng)濟不穩(wěn)定和政治變遷。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為不確定的未來提供人才培訓,而不僅僅是常規(guī)的職業(yè)準備。
作為“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多次在不確定的時代培養(yǎng)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年輕人,如魏源、曾國藩、郭嵩燾等重要人物。今天,我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岳麓書院的學生像這些著名校友一樣,以勇氣、適應力和創(chuàng)造力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中新社記者:在岳麓書院任教6年多,您有什么感受和收獲?
戴彼得:在岳麓書院工作和任教,能夠與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交流,于我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快樂。我從書院的院長、同事和學生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我欽佩他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以及他們的多元性和創(chuàng)造力。
我與學生們一同開設了英語角,無論是學術問題還是生活趣事,我們無所不談。在每周一次的話題交流中,學生們提升了口語,我也了解了中國年輕人的所思所想。通過英語角活動,我真正走進學生心里,也真正意識到縱使山川異域,也有風月同天。
毫無疑問,中國最大的資源是年輕人,我在書院認識的年輕學者是聰明、充滿活力且勤奮的。(完)
受訪者簡介:

戴彼得,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美籍教授,先后畢業(yè)于明尼蘇達州大學、哈佛大學,并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史。2024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4月21日 21:20:12
- 2025年04月19日 20:32:13
- 2025年04月14日 21:19:00
- 2025年04月11日 20:42:12
- 2025年04月11日 18:29:24
- 2025年04月10日 18:12:12
- 2025年04月02日 19:26:28
- 2025年04月01日 17:28:28
- 2025年03月30日 18:32:29
- 2025年04月25日 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