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李井巖:從“中華第一龍”解讀中華民族為何崇拜龍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李井巖:從“中華第一龍”解讀中華民族為何崇拜龍

2025年05月01日 17: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沈陽5月1日電 題:從“中華第一龍”解讀中華民族為何崇拜龍

  ——專訪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井巖

  作者 孟令卓

  龍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圖騰,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從《山海經》《周易》對龍的記載,到中國遼寧的查海遺址出土的約8000年前的“中華第一龍”,中國人的龍崇拜歷史綿長。

  “中華第一龍”有何特點?中國人為何崇拜龍?龍文化如何解讀中華文明的內涵?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李井巖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1994年,查海遺址發(fā)掘出距今約8000年歷史的龍形文物,它是怎樣的形態(tài)?為何說查海遺址出土的龍形堆石是“中華第一龍”?

  李井巖: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查海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經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8000年,遺址保存完整、文化內涵豐富,擁有原始龍崇拜遺物和遺跡。

  1994年,查海遺址在第七次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一處龍形堆石遺跡。龍形堆石屬于擺塑型龍,位于遺址聚落中央“中心墓區(qū)”北側,是當時查海人采用當地大小均勻紅褐色天然石塊人工堆砌擺放出來的,石塊大小在8到12厘米之間。龍形堆石全長19.7米,頭部寬約3.8米,厚約0.12米;頸部寬約2.85米,厚0.38米;龍身寬約2.2米,厚0.16米。龍形堆石的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擺放分明,石塊從頭到尾排列有序。

  龍的前身較寬大,石塊堆積較多、較厚,身體前部下方石塊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霧的襯托物,由頭、身體向尾部石塊逐漸變薄、變少,尾部更加松散細小,總體上觀看是頭向西南,昂頭張口,紅褐色石塊似片片龍鱗,身體呈彎弓狀,往尾部漸近變細上翹,搖擺甩向東北方向,若隱若現,給人巨龍就要騰空飛舞的態(tài)勢。龍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堪稱“中華第一龍”。

1994年龍形堆石發(fā)掘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根據考古發(fā)掘,龍形堆石正位于查海遺址中心墓上方,兩者有何關聯?這樣的位置安排有其怎樣的寓意?

  李井巖:龍形堆石正處于查海遺址聚落中央,南側緊鄰遺址“中心墓區(qū)”的10座墓葬和2個祭祀坑,北側緊鄰查海遺址最大的46號房址。房址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達120多件,部分具有禮器的性質。綜合分析,龍形堆石可能是查海聚落中重要的祭祀性遺跡。

  可以推測,龍形堆石被當時的巫覡、首領等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工具,用于求雨、繁衍、祈福、避禍等,是原始先民低生產力和原始思維的表現,是維系查海部落的精神紐帶,并在發(fā)展中成為部落等級分化后少數地位、等級、權力身份高的人,統治權獨占的象征。查海文化的龍圖騰是這一時期文明演進的產物。

龍形堆石。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查海遺址還出土了哪些龍形文物?

  李井巖:1990年,查海遺址在發(fā)掘過程中,第23號房址出土兩塊類龍紋陶片。一塊為盤旋的龍體,身直、尾部翹卷,似飛行狀;另一塊為盤卷的尾部,尾團卷,似蟠狀。兩塊都已具備了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征。

  1993年,在39號房址還發(fā)掘出土了一件蛇銜蟾蜍陶罐,為斜腹陶罐。陶罐雖殘,但是罐身底部兩側的圖案保存比較完整,均采用浮雕法燒制在陶器上。一側為一條蛇銜住蟾蜍后腿,蟾蜍后背拱起,背部飾有窩點紋代表蟾蜍皮膚上的疙瘩,似欲跳躍逃跑狀,栩栩如生,相對另一側也浮雕了一只蟾蜍。蛇即為小龍,這種飾有蟾蜍及蛇銜蟾蜍浮雕圖案的陶罐,目前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中尚屬首次發(fā)現。

蛇銜蟾蜍斜腹罐。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查海遺址的遺存中,除了龍形文物,我們還看到刻有蛇圖紋的器物,您是如何看待查海文化中龍與蛇的崇拜關系?查海先民為何會崇拜它們?

  李井巖:從查海遺址出土的龍形堆石、類龍紋陶片和蛇銜蟾蜍陶罐可知,距今8000年前,龍、蛇和蟾蜍都是查海先民崇拜之物,這似乎在告訴人們,龍的含義是以蛇身為主體演變而成。龍即大蛇,代表男性,是部落的象征,并逐步演進成為部落的精神、部落的圖騰。小龍即蛇,代表女性。

  這種崇拜是查海文化特征之一,是以當時農耕經濟發(fā)展為前提,原始信仰發(fā)達為背景,受農事活動、自然環(huán)境和觀念等諸多因素相互制約、分裂、融合后經歷歲月積淀而形成。

  查海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由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男子在農業(yè)、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等主要生產部門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查海文化中的崇拜,也反映出這一時期社會從母權制過渡為父權制的演變,這是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中新社記者:中華大地上出現的各類龍形象表明中國龍文化有哪些深層內涵?其如何見證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李井巖:考古發(fā)掘表明,中國各地先后出土新石器時代各種不同的龍、蛇和蟾蜍(蛙)遺物與遺跡,是此種崇拜現象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尤以查海遺址龍、蛇和蟾蜍崇拜距今年代最為久遠,并且是集龍、蛇和蟾蜍崇拜三位于一體的文化類型,或可視為這種崇拜之源。

  查海文化的龍、蛇和蟾蜍,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觀念及至思想形態(tài),其隱含著原始巫術文化的豐富內容、古代人類的思維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反映了人類社會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的過程。它也是新石器時代這一文化現象的代表,不僅是遼河流域原始文明的發(fā)端,也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之一。

  在中國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出土了不同類型的龍形象,這充分體現出了中華龍崇拜的多樣性和多源性。這種多樣性和多源性構成了中華崇龍文化的一體性,它們的主體都是龍。各地多樣的龍崇拜顯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又都崇拜龍并形成了龍文化,則展現了中華文明的一體性。

  查海文化是遼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標志,它融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進程格局中,表明遼河流域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孕育地。(完)

  受訪者簡介:

李井巖。受訪者供圖

  李井巖,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遼寧省阜新市第九批優(yōu)秀專家、阜新市優(yōu)秀社會科學專家、阜新市技術標兵、阜新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前考古和博物館學。出版學術專著《查海遺址研究》;主編并撰稿完成“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史前遺址博物館——玉龍故鄉(xiāng)·查海卷》;參編《阜新文史精粹》歷史卷和文化卷。在考古類核心、國家和省級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完成查海文化研究省、市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18項。

【編輯:曹子健】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