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產”越王勾踐劍緣何成為湖北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分享到:
分享到:

“浙產”越王勾踐劍緣何成為湖北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2025年04月24日 11: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視頻:專家解答:“浙產”越王勾踐劍緣何成為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4月24日電(林波 曹丹)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傳奇故事廣為人知,而那柄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為何會跨越地域界限,從其出生地越國(今浙江等地)“跑”至楚國(今湖北等地),并最終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這一歷史謎題,隨著國際文博領域交流的深化,愈發(fā)引人關注。

4月23日,張曉云(右一)在第三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進行分享。 曹丹 攝

  越王勾踐時期的越國核心區(qū)域在浙江,都城會稽即如今的紹興。

  “越王勾踐劍出土于楚國墓葬之中,關于其來歷,學界主要有兩種推測:一是作為戰(zhàn)利品,二是作為陪嫁品?!苯?,在杭州舉辦的第三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上,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在接受專訪時對這一歷史謎題提出了見解。

  他指出,這兩種觀點目前是學界的主流看法,也是越王勾踐劍身上三大“謎團”之一。

  1965年,這柄珍貴的越王勾踐劍在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望山一號墓中重見天日,現(xiàn)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該劍全長55.7厘米,劍寬4.6厘米,劍身布滿精致的菱形暗紋,劍格處鑲嵌著藍色琉璃與綠松石,顯得華麗非凡。劍身之上,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彰顯其不凡身份。

4月23日,張曉云接受采訪現(xiàn)場。 曹丹 攝

  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勾踐劍堪稱青銅器中的瑰寶。特別是歷經兩千余年的歲月洗禮,其紋飾依舊清晰如初,劍刃依然鋒利無比,令人嘆為觀止。

  這柄承載著越國榮耀的寶劍,為何會出現(xiàn)在楚國?

  張曉云說:“楚國曾滅越國,這把劍或許便是戰(zhàn)利品落入楚國之手,最終成為楚國高等級貴族的隨葬珍品。”

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柄劍是作為“陪嫁品”流入楚國的。

  張曉云進一步解釋道:“楚國與越國曾因共同對抗吳國而結成聯(lián)盟,楚昭王曾迎娶越王勾踐之女為妃。因此,這柄劍很可能是作為陪嫁品,隨勾踐之女一同進入了楚國宮廷?!?/p>

  據(jù)悉,在先秦時期,以寶劍作為嫁妝是頗為常見的習俗,尤其是在以鑄劍技藝聞名的吳越地區(qū)。

  盡管自越王勾踐劍出土以來,學界對其來歷的研究至今仍未有定論。不過,張曉云個人更傾向于“陪嫁品”這一說法,“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柄劍是作為‘兩國’友好關系的見證,以禮物的形式贈予楚國的。它不僅反映了當時楚越之間的聯(lián)姻或友好往來,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元文明交流與融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文博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等國際平臺的搭建,為各國博物館提供了寶貴的交流與合作機會。各國博物館通過展覽、借展、人員交流、聯(lián)合研究等方式,共同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展示。

  在這一背景下,湖北省博物館也積極搭建和利用國際交流平臺,將靜態(tài)展品轉化為動態(tài)畫卷,推動文明互鑒。

  張曉云以湖北省博物館藏的曾侯乙編鐘為例,這是目前所見唯一的中國先秦官方樂律文獻,并于近日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音樂是跨越國界的語言,不需要翻譯,曾侯乙編鐘復制件曾以展覽、展演和藝術交流等形式,現(xiàn)身國際舞臺,助力文明交流對話”。

  在越王勾踐劍發(fā)現(xiàn)60周年之際,該館還將推出首個“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主題VR大空間,讓游客“沉浸式”走近兩件“鎮(zhèn)館之寶”的“前世今生”。

  “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揭秘未解之謎,增進不同文明間的理解和尊重?!睆垥栽迫缡钦f。(完)

【編輯:韋俊龍】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