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鈸院士:人工智能時代,要培養(yǎng)個人的人工智能基礎素養(yǎng)

分享到:

張鈸院士:人工智能時代,要培養(yǎng)個人的人工智能基礎素養(yǎng)

2025年04月13日 10:4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北京4月13日電(記者 石睿)“在這個技術大變革時期,推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培養(yǎng)個人的人工智能基礎素養(yǎng),特別是青年學生擁有學習、理解、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成為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

  近日,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下稱“AIGE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AIGE研究中心顧問張鈸作出如上判斷。

  揭牌儀式(主辦方供圖)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提出開展普及教育,鼓勵、支持高校相關教學、科研資源對外開放;支持高校教師參與中小學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關研究工作。2024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實現(xiàn)中小學生全面普及。4月,廣東省公開了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養(yǎng)1綱要”方案,明確通過通識課的學習,逐步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養(yǎng)。

  張鈸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要達到幾個目標,第一,正確理解人工智能的含義、發(fā)展現(xiàn)狀、未來發(fā)展方向,“只有正確理解才能去做正確的事情、做出正確的決策”;第二,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技術革命越往前走,對人類能力的要求越高,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術。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系主任尹霞介紹,AIGE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利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術積淀以及前期在人工智能科普、教學方面的經(jīng)驗,引導公眾和青少年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工智能時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建立人工智能的基礎素養(yǎng)和前沿知識儲備,培養(yǎng)人工智能時代的合格建設者。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杜軍平分析認為,目前,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仍具有一定復雜性。如何將AI科學家、教育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組織起來,形成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教學資料和教學方案;如何進行教學質量評測,既起到評測效果又不增加學生負擔;如何培養(yǎng)人工智能時代的一線教師,并對其進行知識更新迭代,以適應技術的快速升級;如何將人工智能能力引入人才選拔體系;如何團結學校、科研機構、非營利組織、商業(yè)機構,共同推進AI通識教育,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解決,一起推動我國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走向世界前列。

  當日的掛牌儀式還發(fā)布了“清華大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清華大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系列》讀本。(完)

【編輯:付子豪】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