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哈利仕:70年間,中文教育如何架起中尼人文交流之橋?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丨哈利仕:70年間,中文教育如何架起中尼人文交流之橋?

2025年04月16日 19: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加德滿都4月16日電 題:70年間,中文教育如何架起中尼人文交流之橋?

  ——專訪尼泊爾中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主席哈利仕

  中新社記者 崔楠

  中國與尼泊爾山水相連,情誼綿延千年。自1955年建交以來,兩國在人文、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交流的橋梁,在中尼關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從最初高校間的語言互授,到孔子學院的設立,再到中小學中文課程的推廣,中文教育在尼泊爾逐漸從“邊緣語言”走向“主流語言”,成為許多尼泊爾人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重要通道。如今,“學中文、去中國”已成為不少尼泊爾青年的共識與愿景。

  作為尼泊爾中文教育的親歷者和推動者,尼泊爾中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主席哈利仕近日在加德滿都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回顧70年間中文如何在這片雪域山國逐步落地生根。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尼泊爾較早的赴華留學生,您如何評價中文學習對您職業(yè)生涯和個人發(fā)展的影響?

  哈利仕:我在1977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后,到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前身北京中醫(yī)學院留學。那時,尼泊爾赴華求學的人還非常少。對我而言,中文不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認知之門。

  去中國之前,我甚至連“您好”都不會說。但通過學習中文,我得以順利完成在北京中醫(yī)專業(yè)的學習,也在生活中對“發(fā)展”“現代化”以及“文化多樣性”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掌握中文后,我能直接閱讀中國的醫(yī)學典籍、古典文學與現代文獻,接觸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歷史與哲學知識,這種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也極大拓寬了我的國際視野。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中文正成為全球溝通的重要語言之一。如今,“中文熱”在很多國家掀起,尼泊爾也不例外。對不少人來說,中文不僅代表著未來就業(yè)的競爭力,也是自我成長與融入時代的一個有效途徑。

哈利仕收藏的他所在的北京中醫(yī)學院七八屆三班八一年元旦留念老照片,一排左四為哈利仕。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尼泊爾的中文教育何時開始興起?其主要推動因素是什么?

  哈利仕:中文教育在尼泊爾,最初只局限在高校和文化交流組織之間,形式比較松散。隨著兩國于1955年正式建交,1957年,首批尼泊爾學生赴華留學。他們先在北京學習一年的漢語,再進入醫(yī)科或理工科專業(yè)學習,也有部分學生選擇繼續(xù)攻讀漢語專業(yè),獲得本科學位。20世紀60年代中期,特里布文大學建立了國際語言學院,開始為尼泊爾人進行短期的中文培訓。

  中文教育在尼泊爾系統(tǒng)化發(fā)展,大概是從2007年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建立開始的。這是尼泊爾第一所孔子學院,由兩國高校合作共建,并為中文教育提供專業(yè)平臺和持續(xù)支持。2014年,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曾應尼泊爾軍隊總部邀請,開設中文培訓班,為25名軍官授課。2022年,特里布文大學孔子學院也正式掛牌,進一步擴大了教學覆蓋范圍。

  自2005年起,中國陸續(xù)向尼泊爾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至今已整整二十年。2009年,“尼泊爾中國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之家”在加德滿都設立,成為兩國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兩國關系的不斷深化,尼泊爾中文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

  2013年,中國還首次面向尼方開展系統(tǒng)化的漢語教師培訓。這些項目不僅顯著提升了本土教師的中文教學能力,也能幫助尼泊爾學生提高中文學習水平。更值得關注的是,交流與合作激發(fā)了年輕一代對中文的學習興趣,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潛力的本土中文教師后備力量。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小學生通過繪本學習中文節(jié)氣知識。付舒琦 攝

  中新社記者:目前,尼泊爾的中文教育體系涵蓋哪些領域?

  哈利仕:時至今日,尼泊爾的中文教育已不僅限于基礎語言教學,還涵蓋了文化、歷史、文學、翻譯、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形成從初級啟蒙到中高級深造的一整套體系。

  過去十年間,中文教育已從少數人的選擇變成一種社會共識。除了兩所孔子學院,各類私立外語培訓機構、學校中文課程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不僅有課堂授課,尼泊爾還有專門的漢語水平考試(HSK)培訓項目,以及為赴華留學所設置的預科課程。一些學校還通過網絡課程與中國高校建立合作,開展遠程教學和學術互動,中文教育的受教育群體日趨多元化,既有普通學生,也有公務員、記者、導游和企業(yè)員工等。

2024年12月16日,第六屆尼泊爾旅游人才漢語培訓班在尼首都加德滿都舉行結業(yè)典禮。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尼泊爾社會怎樣看待中文教育?民眾學習中文的情況如何?

  哈利仕:近年來,隨著中資企業(yè)入駐尼泊爾市場、赴華留學機會不斷增多、中國游客持續(xù)增長,社會各界對中文人才的實際需求日益旺盛。中文正從“象牙塔”走向街頭巷尾,成為聯(lián)通尼中的“第二語言”和實用技能。

  在尼泊爾學習中文的人數以萬計,僅尼泊爾中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便已舉辦六屆漢語培訓班,累計培訓骨干學員240人,覆蓋政府官員、移民與海關人員、導游、商人、飯店經理、記者、文化學者等多個領域。同時,一些中小學也陸續(xù)開設中文課程,中文教育逐步向基層延伸。

  更重要的是,中文讓他們有機會深入了解一個正迅速發(fā)展的鄰國,了解中國的歷史、科技、文化、社會形態(tài)等。這種知識積累的建立,長遠來看是極具價值的。

2025年4月12日,尼泊爾加德滿都泰米爾區(qū)的一家出售喜馬拉雅茶葉的商鋪,在自家店招下拼出中文含義,并在店門兩側懸掛“招財進寶 恭喜發(fā)財”中國結。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中新社記者:尼泊爾的中文教育發(fā)展是否面臨挑戰(zhàn)?為推動中文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您認為應采取哪些措施?

  哈利仕:挑戰(zhàn)確實存在。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尼泊爾的中文學習者多為兼職,缺乏持續(xù)的語言環(huán)境;二是本地師資仍然緊缺,優(yōu)質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教材有限;三是部分教學點課程體系尚不規(guī)范,教學質量有待統(tǒng)一和提升。

  此外,由于兩國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中文教學內容也需適應尼泊爾文化進行本土化調整,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70年來,兩國語言交流從點滴嘗試走向廣泛合作。如今的中文教育不僅是語言學習,更是一項文化工程和人心工程。我相信,未來這座“中文橋”會越筑越寬、越筑越堅。尼中雙方應繼續(xù)深化教育領域合作,推動中文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

  具體措施如:可在尼泊爾更多高校和基礎教育機構設立中文教學點;開發(fā)更符合尼泊爾本地實際的中文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持續(xù)派遣優(yōu)質中文教師志愿者,加強本地師資培訓;鼓勵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如夏令營、中文演講比賽、漢語文化節(jié),營造沉浸式語言環(huán)境等。(完)

  受訪者簡介: 

哈利仕。受訪者供圖

  哈利仕,尼泊爾中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主席、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董事。曾任加德滿都阿爾卡醫(yī)院醫(yī)療主任、尼泊爾衛(wèi)生部納爾德維醫(yī)院院長、尼泊爾阿尼哥協(xié)會會長等職。1977年至1984年間,他在北京求學,先后獲得醫(yī)學學士及針灸推拿專業(yè)碩士學位。多年來,他致力于在尼傳播中醫(yī)藥文化,曾將多篇有關針灸和中醫(yī)的中文文章譯為尼泊爾語,并曾翻譯中國電影《香樟樹》。參與編纂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精選藥用植物》等專著,在《新興尼泊爾報》《加德滿都郵報》等尼泊爾主流媒體發(fā)表介紹傳統(tǒng)中醫(yī)與針灸的文章逾70篇。

【編輯:付子豪】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