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去世后,我開始走上跨越海峽的尋根之路

分享到:
首頁
分享到:

爺爺去世后,我開始走上跨越海峽的尋根之路

2025年04月04日 09:2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視頻:從臺灣到河南,跨越三代人的回家故事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4月4日電 題:爺爺去世后,我開始走上跨越海峽的尋根之路

  記者 朱延靜

  “滄海桑田,沒有什么是不朽的,一切都會以嶄新的面貌重生,我們都身處于歷史之中活著?!?/p>

  這是來自臺灣青年張遇《黃土家族》書中的一句話。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949年,詩人余光中隨父母遷至香港,次年赴臺。1949年,士兵張文學隨國民黨軍來到臺灣。

  洇在余光中心里的鄉(xiāng)愁,同樣也鎖在張文學的眉頭。

  2024年,張文學的長孫張遇撰寫的《黃土家族》出版,其漂泊的一生,被兩岸更多的人看見。

  近日,張遇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采訪,為我們講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

  張遇。受訪者供圖

  張文學是誰?

  張文學,生于河南,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臺灣度過。

  18歲時,從開封高中被拉去當兵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那次跟著國民黨軍四處流竄,竟回不去家了。

  張文學在臺灣工作、娶妻、生子,常常買回家的那袋山東大饅頭,或許可以暫解鄉(xiāng)愁。

  婚后一年,張文學夫婦抱著女兒出游。拍攝于1963年,于臺灣日月潭。受訪者供圖

  就這樣,張文學在冬天沒有雪的城市,從一名青年小伙子,磋磨成了一個老人。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次年,張文學時隔近半個世紀,終于又讓雙腳踩到了黃河邊上的故土。

  回到黃河邊

  返鄉(xiāng)的路,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張文學18歲離家時,家在杞縣,來年當他抵達臺灣時,其家人回到了老家靈寶。后來因戰(zhàn)亂爆發(fā),再也沒回過開封,此后他的妹妹張秀蘭一家都定居在三門峽市。

  就這樣,張文學跟大陸的家人失去了所有的聯(lián)系。

  資料圖:村子后方的黃河。受訪者供圖

  1987年11月2日,當開放兩岸探親的新聞傳來時,張文學在電視機前激動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張文學在紅十字會的牽線下拼命寫信打聽,向杞縣、開封發(fā)去無數(shù)信件,但多數(shù)都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回音。

  張文學幾乎要放棄了。直到仍在杞縣的張二爺偶然間發(fā)現(xiàn)在郵局躺了8個月的尋人信件,才有了后來的故事……

  第一次返鄉(xiāng)時,張文學給妹妹帶了純金耳環(huán),還有一只玩偶熊,那是小時候妹妹吵著要的玩具,現(xiàn)在,她終于收到了兒時期盼的禮物,自己卻早已變成了一個中年婦人。

  資料圖:張秀蘭在廚房做飯。受訪者供圖

  此后多年,張文學常往返河南與臺灣之間,幫河南的家人排憂解難,還在當?shù)赝顿Y建了一個造紙廠。

  “返鄉(xiāng)探親期間是爺爺晚年少數(shù)能打從心底感到快樂的時光”,張遇在《黃土家族》中說道。

  直到2010年,張文學沒有再回到河南,一封來自臺灣的信件寄到了妹妹家中,信中說“他沒有撐過去……”,張秀蘭全身癱軟,失聲大哭。

  河南省三門峽市重王村,秀蘭與純智(張遇父親)姑侄兩人并排坐,抱著張文學初次返鄉(xiāng)時贈送的熊玩偶接受采訪。拍攝于2022年。受訪者供圖

  再次尋根

  在張文學去世后的幾年,除了一封訃聞,海峽對岸的河南親人再也沒有收到過任何臺灣那邊的消息。

  2014年,張遇來到北京大學暑期交換學習,休假期間,他覺得自己應該去一趟河南,“或許那里有我的親人呢”。

  拿著爸爸給的三個地址,張遇去了爺爺往來信件最頻繁的三門峽市重王村,在村口詢問后,他就被帶到一個老人家中。老人與他四目相對,淚水陡然決堤。

  原來,在張文學頻繁返鄉(xiāng)的這些年間,會帶很多照片回來,張秀蘭要認出張遇并不難,兩邊家人的全家福就掛在客廳斑駁的墻上。

  資料圖:三門峽家中客廳上掛著兩岸親人的合照。受訪者拍攝于2014年初次返鄉(xiāng)時。受訪者供圖

  從那時候起,張遇就開始構(gòu)思《黃土家族》,此后的9年間,他往返兩岸,尋訪、收集資料。在此期間,臺灣的家人也第一次來到河南。2024年底,這本記錄家族近百年歷史的書籍終于出版。

  “我撰寫這本書的初心是我姑奶奶(張秀蘭)還在世。2014年,我第一次見到姑奶奶和姑爺?shù)臅r候,他們當時抱著我哭的那種真摯而感人的反應,給我的觸動就是,我希望可以在姑奶奶還在世的時候把這本書出版出來。”張遇近期接受采訪時說道。

  張遇寫作的《黃土家族》。

  記錄和記住

  上個月,張遇在寧波做新書分享會,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先生,站起來說“聽了覺得很感觸,因為我有一個舅舅也是在臺灣那邊”。還有一次,有一位阿姨聽過后,哭至哽咽難言。

  張遇覺得,他沒有刻意去講一個很傷感的故事?!拔抑皇侨鐚嵉厝ブv述我們家族的一些經(jīng)歷、兩岸交流的故事等。有這些讀者的反饋和反應,對我來說就是寫這本書最大的意義。”

  這么多年來,兩岸尋根的故事一直都在發(fā)生,但也幾家歡喜幾家愁。有人順利找到親人,團圓相聚,有人還在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在張遇自媒體賬號的后臺,常常有人詢問他,能不能幫忙找個親人啊,張遇也會向他們分享一些自己的經(jīng)驗,有時也會再請當?shù)氐南嚓P(guān)部門去協(xié)助。

  資料圖:張遇的父親、小姑、姑奶奶與大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現(xiàn)在,張文學在河南和臺灣的家人們會常常視頻問候,有時候也會跨越海峽聚在一起吃飯。今年8月,臺灣的家人計劃再回河南一趟。

  去年,張遇從天津買了一臺車,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自駕了大陸非常多的地方,四川、山西、新疆、甘肅……他一直想要寫一本關(guān)于當代臺灣青年怎么觀察大陸社會的書。目前他在做一些前期準備工作,接下來一兩年會慢慢去整理。

  當被問到如果再次夢到爺爺,會想對他說什么時,張遇笑了笑,說自己在之前祭掃的時候,已把《黃土家族》燒給爺爺,想問問爺爺“書有沒有看完呢?有什么意見嗎?”

  “我的爺爺離開后,葬在臺中家鄉(xiāng)附近的山頭上,遙望著這片他生活多年的土地……書出版了之后,家人們的生活沒有太多變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前人的故事被紀錄、報道,他們很高興,而后平淡的日子還得繼續(xù)下去……”(完)

【編輯:田博群】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