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簡史:又稱“紙鳶” 唐代以前基本用于軍事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上官云)憑借精彩的創(chuàng)意設計,最近,飛翔在“鳶都”濰坊天空的風箏令人大開眼界,網友直呼“放飛的哪是風箏啊,簡直就是人類的想象力”。
不信你瞧:這里有傳統(tǒng)的龍頭蜈蚣風箏,也有創(chuàng)新制作的飛機風箏,風箏造型有鯊魚、大象、熊貓……當傳統(tǒng)民俗與創(chuàng)意腦洞相遇,果然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艷介紹,風箏的歷史十分悠久,造型多樣,歷來深受人們喜愛。明代詩人徐渭就是著名的“風箏迷”,曾創(chuàng)作《風鳶圖詩》25首。
風箏的雛形是什么?
鄭艷介紹,在中國,關于風箏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花了三年時間,用木頭做了一只會飛的鳥,叫作木鳶,而據記載,魯班也用竹子做了一只能飛行三天而不落的“鳥”。很多人認為,這可能就是風箏最初的樣子。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后,才有了紙做的風箏,被稱為“紙鳶”。
在唐代以前,風箏基本上都用于軍事。鄭艷說,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相爭時,韓信就曾用風箏在空中偵察敵營。
“《事物紀原》里也講過一個故事:漢代韓信曾用風箏測量自己所在的位置到未央宮的距離,打算從地道潛入宮中,但是相信這個故事的人不多。”鄭艷說。

隨著社會發(fā)展、造紙業(yè)的發(fā)達,用紙糊成的風箏越來越多,價格便宜的紙鳶“飛入”尋常百姓家,風箏慢慢地成為人們的娛樂工具,放風箏也隨之普及開來。
為何春天適合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标柟饷髅牡拇喝?,景色相映成趣,孩子們則忙著放風箏,盡情嬉戲。
問題來了:為什么春天適合放風箏?
鄭艷解釋,除了娛樂之外,放風箏也能鍛煉身體。從中醫(yī)的角度說,春天出來放風箏,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身體里積攢的郁氣和熱氣能散出去,人會覺得舒服、精神。
而且,放風箏時跑步、抬頭、伸腰等動作,能鍛煉體力、臂力等,還能讓人們感覺更有活力。春天萬物復蘇,適合戶外活動,放風箏能親近大自然,也就成了人們爭相參與的活動。
細心的人可能早就注意到,放風箏是清明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宋代《武林舊事》記載,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
鄭艷表示,明代是風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代詩人徐渭是著名的“風箏迷”,曾創(chuàng)作《風鳶圖詩》25首,以詩歌記錄當時放風箏的熱鬧場景。
它的造型有哪些?
從古至今,風箏里藏著人們的不少巧思。無論是制作技藝、造型等,都很有文化底蘊。

提及風箏的造型分類,鄭艷介紹,通常來說,人物類風箏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戲曲人物為主,植物類風箏包括各種花卉、葫蘆等。此外,還有動物類風箏,一般是各種鳥類、蟲類等,以及一些物品類風箏,比如花籃、宮燈、扇子。另外,還有一些文字類風箏,如囍字、福字、壽字等。
伴隨著風箏的流行,各種各樣的比賽應運而生。鄭艷舉例,比如就比賽內容而言,可以看誰的風箏飛得高、誰的風箏在空中停留時間長、誰的風箏最有創(chuàng)意等等。
“放風箏現在依然是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改善體態(tài),也能放松減壓、愉悅心情,還能增進社交與親子互動,并能促進文化傳承?!彼f。(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25日 16:19:06
- 2025年04月25日 14:43:36
- 2025年04月25日 13:49:32
- 2025年04月25日 11:30:46
- 2025年04月25日 11:18:09
- 2025年04月25日 10:34:36
- 2025年04月25日 10:04:54
- 2025年04月25日 09:08:59
- 2025年04月24日 15:40:46
- 2025年04月24日 15: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