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海蔚藍:美術館怎樣架起中美文化溝通之橋?
中新社紐約1月23日電 題:美術館怎樣架起中美文化溝通之橋?
——專訪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館長、總策展人海蔚藍
中新社記者 王帆 廖攀
位于紐約的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是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中心。自1966年建館以來,該美術館以極具創(chuàng)意的展覽主題和專業(yè)現(xiàn)代的策展理念,在美國和中國藝術界贏得響亮名聲,架起了中美文化溝通之橋,促進了美國乃至世界觀眾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理解。
展覽對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有何意義?怎樣更好通過展覽讓身處美國的受眾理解和感悟中國?近日,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館長、總策展人海蔚藍在紐約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她表示,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展覽的藝術傳遞不可或缺,會讓人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待文化的作用。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期的“龍城之金”特展,向人們講述了一千六百年前“三燕”(中國古代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個政權的統(tǒng)稱)的故事。展覽中是否有令你難忘的瞬間?這次展覽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海蔚藍:展覽中,確實有觀眾的評價讓我印象很深。在開幕式上,有一位觀眾是首飾設計師,看到“三燕”的金飾藝術時兩眼放光,說“哇,一千六百年前的設計怎么這么現(xiàn)代”,表示要告訴所有朋友都來看。在閉幕酒會上,有一位觀眾說“感覺三燕文化從來沒人介紹過”,評價選擇這個展題是慧眼獨具。當然,還有很多人用“令人驚嘆”來稱贊這個展覽。
我一直想做一個介紹中國民族融合的展覽。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不同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激發(fā),產(chǎn)生了多元、豐富的文化積淀。這個展覽的意義超過了展覽的本身。我知道很多人不了解慕容鮮卑,選擇“三燕”這個主題,就是想通過一個小的窗口,告訴人們中國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是由來已久的事情。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打開人們的視野,讓大家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看待文化和它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自建館以來,舉辦了一百多個中國藝術主題展覽。你能否簡要介紹一下這些展覽涵蓋的主題?選擇和策劃主題通常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海蔚藍: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的特別之處在于:一是歷史較久,1966年就成立了;另一點在于,美術館的創(chuàng)立者很多是美國收藏家,這群中國藝術愛好者對辦展提出很高的要求,即具有原創(chuàng)性、藝術性和學術性的主題展。原創(chuàng)性要求我們要做他人從沒做過的主題,或是當其他人做這個主題不夠深入時,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發(fā)掘更深的涵義。我想這兩點是主導,是尋找展覽主題時的初衷。
一路走來,美術館大概做了一百二十個展覽,主題涵蓋各種藝術門類。我向來認為,從三個方面講中國藝術,才可能得到比較完整的概念,即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民間藝術。當代藝術另當別論,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汲取營養(yǎng)。
中新社記者:在你看來,展覽這種形式的藝術傳遞是否不可或缺?展覽對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有何意義?
海蔚藍:展覽實在是太重要了。雖然博物館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但我觀察到,最近一二十年來,主題展的發(fā)展越來越蓬勃,博物館界在策展理念、選題和制作等方面都有進步。很多觀眾把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的打卡點,非去不可。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一種遺存。一代代人總要想有種存在感,靠什么來體現(xiàn)?藝術非常重要。后來的人要知道過去,如果沒有藝術作品,怎么做到生動形象地了解?所以藝術是不可或缺的。展覽的形式,我想將來只會是越做越好,希望能把大家都吸引到博物館去。
中新社記者:進入二十一世紀,策展理念更新發(fā)展迅速?!都~約時報》曾稱贊你的策展風格“小而精”。你的策展理念在過去二十年是否也在持續(xù)發(fā)生變化?
海蔚藍:你引用的這個評價,說我們常常做出這里最好的亞洲主題展,我當時看到時也很吃驚。這個評價還說,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以小見大”,所有藝術品被放在一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氛圍中,觀眾對藝術會有更深的理解。
世界永遠都在變化,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有一些原理是亙古不變的。在策展理念方面,什么是永遠不變的呢?創(chuàng)意。你總要做一些原創(chuàng)的東西,這個理念是不會改變的。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怎樣發(fā)掘。每個展覽都有它的靈魂,找到這個靈魂,這也是亙古不變的。當然,每個策展人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這個要看策展人自己的認知和學識。
中新社記者:你在《中國藝術在美國》一書中提到“堅信真正的藝術有益于人類的悟道修行”。在紐約這座充滿藝術感的城市,策展非常有挑戰(zhàn)性。作為專注于介紹中國藝術的美術館館長,你覺得怎樣做才能更好讓身處美國的受眾理解和感悟中國?
海蔚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真的”“偽的”和“在中間的”。真正的藝術一定是真誠的,反映藝術家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天地、對世界的感悟。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如果我們可以將這些真誠的部分表達出來,我相信,這種“潛移默化”會對人有所啟發(fā)。
作為博物館人,我們要把服務觀眾以及教育的職責放在第一位。要處處為觀眾著想,然后從展覽主題的選擇到內(nèi)容的深化,要讓觀眾知道在展覽中可以學到東西,在藝術方面或對生活和思想有所啟發(fā)。真正的藝術有這樣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曾多次舉辦春節(jié)主題的展覽。你覺得春節(jié)主題的展覽為何受歡迎?
海蔚藍:春節(jié)主題的展覽,我首先要致敬老社長翁萬戈先生,美術館首個春節(jié)主題展就是1986年在翁萬戈先生任上開始的。我曾做了三個春節(jié)主題展,其中《雞年吉祥:中國新年的傳統(tǒng)》展從古到今、從文人藝術到民間藝術全部都有體現(xiàn),《十二生肖:慶中國新年》展講十二生肖,大家都很感興趣。每次春節(jié)主題展持續(xù)的時間不長,但來的人很多。
春節(jié)主題展受歡迎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剛才提到的藝術是表現(xiàn)人類曾經(jīng)存在的痕跡。慶祝新年的意義就在于慶祝我們都還活著、我們都還存在著、我們都有新的事情可以期待。慶祝新年具有普遍性,比如紐約時報廣場跨年也有很多人圍觀。當然,中國慶祝春節(jié)由來已久。
中新社記者:2024年12月,春節(jié)申遺成功。假設全世界的展覽資源都可選擇,你會如何策劃春節(jié)主題展?
海蔚藍:如果說我有可能選擇全世界的東西,通過一個展覽來表現(xiàn)春節(jié),可以有好幾個部分來做。目前沒有這樣的大展,我這里都是很小的展。放在世界的層面上,可做的真是更多了。上下左右,天上地下,都可以串起來做。
博物館館長除了建立他們自己本館的特色之外,到某一種層面應該聯(lián)合起來,一同“把拼圖的小塊拼成更完整的圖景”。最理想的是,就像你提到的,在同一個檔期,很多博物館都展春節(jié)的主題。這個想法很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上難度也很大。
中新社記者:你對未來中美文化交流有何期待?華美協(xié)進社中國美術館2025年有何展覽計劃?
海蔚藍:華美協(xié)進社創(chuàng)立的初衷,是要通過文化和教育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溝通和理解。這個宗旨很崇高。今后,我希望美術館還是循著這個宗旨走,做有益于人類悟道修行的事。
今年3月6日到7月13日,我們計劃展出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當?shù)赜蟹浅O矚g中國藝術的美國人,這些青銅器曾是他的私人收藏,紋飾和造型極富特色。眾所周知,青銅器在中國藝術里占有很重的分量。我們很高興有機會在紐約展示它們。(完)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2月04日 19:18:08
- 2025年02月03日 10:40:19
- 2025年02月02日 20:01:23
- 2025年01月31日 13:24:59
- 2025年01月28日 10:50:32
- 2025年01月27日 20:04:06
- 2025年01月27日 20:03:31
- 2025年01月27日 11:33:34
- 2025年01月27日 11:29:57
- 2025年01月27日 08: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