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欧美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細數近10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住房”話題
2010年03月06日 14:14 來源:金融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正如人們的預期,“房地產問題”又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民生”中占據大量篇幅,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重要角色。

  這個“跑步入場”的要角———溫家寶總理在“兩會”前夕多次提及,代表、委員紛紛熱議,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其實已經是“老面孔”。

  從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對“房地產問題”提出“警惕”———“對一些地方房地產投資增長過猛、高檔房地產開發(fā)過多的現象,應引起高度警惕,避免盲目開發(fā)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到今天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指出“要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我們可以看出房地產問題長久以來都受到國家的重視。

  隨著我國住房改革的深入,2000年后,“住房”話題開始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2001年,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fā)展面向居民的住房產業(yè),以及大力發(fā)展經濟適用房和建立廉租房供應保障體系。

  2002年,鼓勵居民擴大住房消費,深化住房方面改革。

  2003年,“高度警惕”房地產問題。

  2004年,抓緊解決城鎮(zhèn)居民房屋拆遷。

  2005年,提高房地產建設項目資金比例,繼續(xù)整頓和規(guī)范房地產市場。

  2006年,繼續(xù)解決部分城市房地產投資規(guī)模過大和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fā),重點發(fā)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整頓規(guī)范房地產和建筑市場秩序,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務,促進房地產業(yè)和建筑業(yè)健康發(fā)展。

  2007年,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監(jiān)管,著力調整住房供給結構,并提出“房地產業(yè)應重點發(fā)展面向廣大群眾的普通商品住房”等四方面措施,促進房地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2008年,報告提出了房地產市場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或宗旨,也提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fā)展的總的指導思想及當年采取的如增加房源供應等四項措施。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被認為是歷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講房地產問題最多的一個報告。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最引人關注的是“對符合條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購買者,比照執(zhí)行首次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優(yōu)惠政策;對住房轉讓環(huán)節(jié)營業(yè)稅,按不同年限實行有區(qū)別的稅收減免政策。促進普通商品住房消費和供給,加大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建設的信貸支持!

  “老面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哪些新變化?

  人們關注到三個“新視點”:首先,“倡導住房租賃消費,盤活住房租賃市場”,回顧近十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09年首次提出“加快發(fā)展住房租賃市場”,而“倡導”和“盤活”住房租賃,不僅是第一次提出,而且也有可能成為今年解決房地產問題的一個亮點。

  其次,第一次提出用“加大差別化信貸”抑制投機性購房問題。此前僅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堅持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綜合運用財稅、貨幣、土地等手段”控制房價,而今年措施更加明確。

  最后,“投機性購房”概念首次提出。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說法為“抑制不合理需求”,而此次指向更為明確。

  除了三個“新視點”外,“老面孔”依然還有兩個“老傳統(tǒng)”:“健康”再被提出。200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房地產市場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而今年這句話又被提及。

  另外,“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抑制土地價格過快上漲”字眼出現在今年政府報告中。此前政府報告曾連續(xù)三年談及對房價進行控制:2006年,“遏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2007年,“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2008年提出“防止房價過快上漲”。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以及增加供應也在報告中再次出現。

  房地產問題進入政府工作報告的10年,正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從無到有發(fā)展壯大的10年,也是房地產市場各種問題不斷顯現的10年,更是政府對這一重要民生問題關注不斷深入的10年。如今,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受到全民關注,反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是言詞更加嚴切,調控措施更加有力。認真落實這些措施,對實現“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的目標,無疑又走近了一步。(楊洋)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