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發(fā)展是個相互制約的綜合體,市場經濟并非是此消彼長的零合關系,而更多的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很難出現整體經濟的下滑之中有一枝獨秀的情況,也很難出現整體經濟的上漲之中某一行業(yè)的單獨下滑,被淘汰的一定是有新的替代品的落后產業(yè)。
宏觀經濟在不斷的調控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造成了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能力的提高。當居民在其他生活質量提高方面迅速得到改善之后,剩余的消費能力必然會升級。歷史的鏡頭回放中可以看到,從“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大衣柜”到“照相機、音響、電視機、計算機”的過渡,如今走向“汽車與住房”的消費過程。傳統(tǒng)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在絕大多數家庭中變成了“醫(yī)、教、退、保、車、房、卡”了。
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時,首先追求的就是住房條件的改善。中國歷史上在城市化與住房質量標準上欠賬過多。當其他的生產市場化經營之后,可以迅速轉換供不應求的局面。但住房改革相對滯后于其他商品的生產,尤其是需求的市場化開放才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并沒有徹底改變這種供求不平衡的局面。
有人說宏觀調控是在整房地產業(yè),但實際卻讓房地產業(yè)在宏觀調控中受益了。每出臺一些政策都在推動房價上升。其實原因大約也正在于宏觀調控讓整體的經濟運行狀況好轉,多項改革政策彌補了市場經濟中的不足,如減少農業(yè)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增加了農民進城就業(yè)的機會和轉為城市化的機會;如醫(yī)療、教育、社保政策的改進可以減少居民的自我儲蓄壓力,增加了消費能力;如重工化和第三產業(yè)的投資不但擴大了就業(yè)、增加職工的收入,也在推動著城市化;如資本市場的活躍讓人們在工資收入之外,可以用資本獲得更多的收益。這些收益無疑又增加了消費的能力。
在所有宏觀面上的增長中,消費向哪里轉移,哪個產業(yè)就成為了更大的受益者。家電如此、汽車如此、房地產也是如此。房地產與其他產業(yè)的不同,無非在于多了因為土地的壟斷供給和嚴格限制而導致的稀缺供給,使房地產業(yè)并沒有能與其他行業(yè)一樣,在調控中改善供給情況,或者說所增加的供給趕不上需求的增長。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和住房水平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被公認的。在其他生活條件已與發(fā)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小時,消費向住房集中和轉移已成為補課中的必然。住房最終成為所有經濟增長中一種分享收益的結果。
盡管我國的住房私有化率已居世界前列,但這只能證明大多數城市居民有房住,卻不能證明住的質量提高了。改善與提高就成為了熱點。缺少自來水、燃氣、熱力、洗澡和直供熱水的住房占相當大的比例,必然會要求在城市化增速與住房質量提高雙重壓力并行中加大房地產的供給,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評價調控政策的優(yōu)劣要看最終的全局結果,而不是看某一單個行業(yè)。也許把房地產當成經濟過熱的原因來調控并不成功,但如果將這個行業(yè)當成政策受益的結果看,也許恰恰證明的是經濟發(fā)展的成功。(摘自《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