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成人影片亚区免费无码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文化新聞
    中國端午節(jié)等25項目入選世遺名錄 數(shù)量世界第一
2009年10月13日 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三日電 (記者 應妮)包括中國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桑蠶絲織技藝、南音等在內的二十五個非遺項目,在不久前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全數(shù)獲得通過;加上此前入選的昆曲、古琴、木卡姆及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中國共計二十九個入選項目,是世界上擁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文化部十三日在此間舉行了發(fā)布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介紹,中國傳統(tǒng)桑蠶絲織技藝、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龍泉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jié)、媽祖信俗、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呼麥等二十二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等三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他表示,近年來中國非遺工作取得全面進展,如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即將進入總結驗收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基本形成,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兩批共一千零二十八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不斷完善,文化部命名了三批近一千五百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了九百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文化部先后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和羌族文化四個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表示,這次獲得通過的二十二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對世界文化有較大的影響。如安徽宣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養(yǎng)蠶及制絲工藝等。二是體現(xiàn)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進行了充分的關注。這次有藏劇、新疆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貴州侗族大歌、中國朝鮮族農民舞、甘肅花兒等民族藝術形式,此外,媽祖祭祀儀式的入選也是眾望所歸。

  他指出,申報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而非單純追求數(shù)量多少,“如同世界文化遺產一樣,加入名錄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何保護還在于每個國家每個地區(qū)”。和世界文化遺產不同的是,“非遺”的許多內容與百姓密切相關!爸袊诜e極探索‘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比如中國的剪紙,其基本功能已經發(fā)生了轉化,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卻以藝術品的形式進入了審美與收藏的行列。”此外,此次端午節(jié)申報成功了,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都有待申報。(完)

    ----- 文化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