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民族品牌,崇洋媚外?
記者在“南京采購與招標網(wǎng)”發(fā)現(xiàn)“如此這般”的招標通告遠不止這些。除了中央空調,電梯等其他設備的招標也是高掛“民族品牌不得入內”的觸目招牌。
這些招標通告書,籠統(tǒng)地把中央空調設備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資格的品牌,一類是沒資格的品牌。讓人困惑不解的是,劃分標準不是以技術、價格、售后等綜合實力為準,而是以是否穿“洋裝”為唯一標準!至于原汁原味的民族品牌,統(tǒng)統(tǒng)成為“劣等貨”,連進門資格都被剝奪了。
這種“洋裝在身,一路綠燈”至少折射兩層意思:一是對民族品牌的歧視,二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其中,《江蘇省教建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受南京工業(yè)大學委托就其浦江學院教學綜合樓所需可變冷媒流量一拖多空調系統(tǒng)設備采購及服務進行國內公開招標通告》把兩種意思進一步發(fā)揮了,通告竟寫著“品牌要求:中外合資及以上”。歧視意味也太顯山露水了。有“上”就有“下”!昂腺Y以上”當然指“原裝進口”;“合資以下”不是“民族品牌”是什么?
有這樣看扁“國貨”的嗎?雖然“抵制洋貨”的時代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不至于要“抵制國貨”吧? 一些民族品牌不滿地表示,政府采購的關鍵是采購到最佳性價比的產(chǎn)品,不應該把國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作為衡量標準;把“國外品牌”作為招標的硬性指標,甚至列為“技術規(guī)范”,這種門檻設定違背了招投標慣例,也違背了公平競爭原則,讓人質疑招標的公正性——可能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用的非常辦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jīng)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認為:“政府集中采購的本意是兩個:一是買到更好、更便宜的東西,二是保護民族產(chǎn)業(yè)。而且在指定賣家的過程中,由于機制不透明,反而導致很多腐敗的可能性。”而政府采購中潛規(guī)則泛濫已成眾所周知的秘密。一位知情人士更是一語道破天機:國際品牌深諳此道,又相對安全。
財政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江蘇這種作法可能不違法,但一定不合適,地方政府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允許和鼓勵民族品牌積極參與政府招標。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