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免费观看www在线视频,超级人人免费碰碰视频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代表委員建議提高勞動報酬 增加公共福利
2010年03月07日 09:45 來源:解放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訪問嘉賓:

  金興明:全國人大代表 楊浦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

  沈志剛:全國人大代表 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

  沈 雯:全國政協(xié)委員 上海市工商聯(lián)副主席

  “我們不僅要通過發(fā)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溫家寶昨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從深層次對收入分配進行調整,是決定 “結構調整之年”成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成為兩會中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大焦點。

  記者:近十幾年來,居民收入占中國的國民總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全國總工會近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

  沈志剛代表:主要原因是國民收入這塊大“蛋糕”,分給企業(yè)利潤和國家財政太多,分給老百姓的份額較少,大家普遍覺得付出和收獲有差距。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資金更多用于發(fā)展經濟和集中建設方面,而不是提高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致使居民消費能力偏低。

  沈雯委員: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yè)與居民之間的分配失衡,是老百姓財富水平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國企依靠壟斷地位獲得大量利潤,過去30年中國經濟飛速增長,但經濟成果并沒有在政府、企業(yè)與居民三部門之間公平分享。而政府保持較高的稅率,對居民的轉移支付不足,多年以來我國政府財政收入與企業(yè)利潤增長均顯著快于居民收入,導致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不斷下降。

  金興明代表:經濟得到發(fā)展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惠及民生,這是相輔相成的。應當改變目前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當中比重過低、增速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現象。目前,我國正加快推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在調結構、促轉型的過程中,要擴大內需,提高消費,首先就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結構,尤其是農民、低收入群體,否則很難拉動內需。我們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推出的“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其實是對農村未來消費的提前激發(fā)。通過幾十年的經濟發(fā)展,我們累積了一定的財富總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時機已經成熟。

  記者:要進行深層次收入分配調整,突破點在哪里?

  金興明代表:要解決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暴露出來的種種弊病,應該做好 “三個調節(jié)”。首先,要提高勞動收入總量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例,使得勞動收入增速略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速。其次,在一次收入分配格局中,要提高工資性收入和知識、創(chuàng)新收益在一次分配所占比重,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第三,二次分配要向低收入群體傾斜。同時,公共財政應更多投向公共福利、公共事業(yè),使廣大老百姓在公共福利的享用上實現均等化。

  沈志剛代表:收入分配調整中,要關注城鄉(xiāng)居民存在的收入“剪刀差”現象;關注壟斷行業(yè)收入過高的現象,嚴格規(guī)范國企、金融機構高管的收入,并完善監(jiān)管辦法。而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就是最底層居民的收入保障問題,尤其是農民工群體。他們人數眾多,但收入待遇太低,F有的社保制度又不夠完善,農民工在社會保險、醫(yī)療、教育等方面缺乏保障,這與他們對城市的實際貢獻不相適應。

  政府應該在二次分配上下更多功夫。只有在效率優(yōu)先的基礎上兼顧公平,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推進稅收改革,讓農民工自由流動,給予所有人公平的就業(yè)機會,平等享受公共資源的權利,中國才能夠完成收入分配的深層次調整。

  記者:大家都提到了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作用。那么,政府在財稅政策上如何進行有效突破呢?

  沈志剛代表:政府應盡快啟動財政政策改革,通過稅收政策來調整收入分配中的差距。在個人所得稅政策上,不應“一刀切”,F有的個稅政策沒有考慮家庭的實際負擔情況,對交稅后納稅人經濟情況的變化,如教育支出、重大疾病、突發(fā)變故等導致家庭經濟結構變化的因素都沒有考慮進去。

  要縮小收入差距,應盡快建立社會保障的個人所得稅退稅制度。以往我們的退稅主要出于刺激經濟增長的需要,而它更重要的是擔負起社會保障的功能。退稅制度符合公平原則,即多得多交稅同時也能多退稅;也使公民切身體會到“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梢钥紤]先在一些大城市進行試點,逐步實施。

  沈雯委員: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需要政府積極減稅,實施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業(yè)。積極財政政策不僅應體現在“增支”上,更重要的是應該大規(guī)模減稅,這不僅能夠減輕企業(yè)和民眾的稅收負擔,刺激民間消費和投資;還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推動政府的職能轉型。

  【場外連線】

  每年加工資,是意外驚喜

  黃憲祖 南京東路街道總工會副主席

  “我們流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又一個世紀。我們見證這個城市的日新月異,但這萬家燈火卻離我們很遠。”在上海餐飲業(yè)干了近20年的一位農民工曾向我發(fā)出了這樣酸楚的喟嘆。從事工會工作已有多年,在對一些企業(yè)的走訪中,我了解到一些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提高工資收入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這些農民工干的活大多是臟、累、重活,但收入卻很低,許多人的月收入幾乎就是城市最低工資的代名詞。雖然,這幾年一直在推進工資增長,但事實上他們的工資增長率非常有限。

  為了節(jié)省開支,農民工往往“群租”,除去衣食住行的必要開支,每月收入所剩無幾。另外,農民工的綜合保險的參保率仍然偏低,原因之一就是保障水平低,即使參保后農民工也不能像在職職工一樣享受門診醫(yī)療。

  農民工迫切期待,工資收入能否再多一點,社會保障能否再完善一些。

  (本報北京3月6日專電)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