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2電 據《中華讀書報》報道,當下的中小學生名著讀得越來越少。國家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中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并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但是,五年來,中學生冷淡名著的現(xiàn)象依然沒有出現(xiàn)多大轉機。在課堂之外,他們經常拿起的是漫畫、時尚讀物;在家里,他們點擊網絡小說,拿起游戲手柄。
不少高中學生要么認為很多名著太古板,網絡小說和漫畫輕松有趣,比名著好讀多。要么覺得名著讀起來費勁,還有很多地方讀不懂;要么迫于高考的壓力,根本沒時間讀;要么干脆是因為人名太長,情節(jié)記不住。
經典名著在中小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次要的角色。一部著作能流傳下來,必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名著之中的審美意義、價值判斷均可對中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作用,而在當下,名著的這一引導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在漸漸被削弱。動漫、游戲、網絡小說以及各類時尚讀物充斥著中學生的視野,它們所帶來的,是更為直接的感官愉悅。
專家:青少年的閱讀應是引導之下的閱讀
學生們冷落了名著,原因何在?只是我們的學生自身文化素質在走下坡路嗎?幾位兒童文學研究專家給出了各自的看法。
北大教授、文學批評家曹文軒指出,現(xiàn)在的青少年讀好玩的書、有趣的書、所謂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書,那些書已經充斥了他們的閱讀空間,所以名著、經典都不讀了。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是一個超級的享樂主義大國。在這樣一種語境之中,大家都在宣揚兒童的閱讀是一種快樂的閱讀,但這個快樂的定義是非常狹隘的,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快樂",而不是快感。現(xiàn)在大家所謂的"快樂"就是好玩、嘻嘻哈哈、笑,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青少年的閱讀才會變得狹隘。孩子們應該多讀一些經典性的作品,但不排斥閱讀好玩的東西,好玩的東西對孩子也非常重要。他提出,現(xiàn)在的閱讀生態(tài)是有問題的。孩子們的閱讀應該是一種審查之后的閱讀,或者寬容一點說,是一種被引導之后的閱讀,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引導,更不審查。
"中學孩子們的閱讀基本是自發(fā)的閱讀,缺乏引導,經常是班里同學讀什么,他就跟著讀什么。這種原生態(tài)的、缺乏目的性的閱讀普遍存在。"兒童文學作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金波指出,很多教師自己都沒有很多時間來讀名著了,哪談得上引導學生?當然出版界也有責任。"我常常聽到出版界的人士抱怨,兒童詩集太難賣了。出版界基本上都是唯市場論的。"他告訴記者,有極少數的幾所學校,自己制定了"讀書節(jié)",這樣的形式就很不錯。但是社會對世界圖書日、"讀書節(jié)"的宣傳遠遠不夠,這些節(jié)日本來能產生的影響也就沒有發(fā)揮出來。
"問題的癥結在于整個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太過功利和浮躁,在于從大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小學整個教育人才培訓機制的不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指出,學生作為受教育群體是無辜的,中學語文老師文學素養(yǎng)整體下降,疲于應付升學考試、應試教育的壓力,沒有精力來恰當地引導學生讀文學名著。在應試教育的體制環(huán)境面前,素質教育成了一句空話,更何況事倍功半的文學名著導讀呢?學習考試的壓力無情地剝奪了中小學生們讀名著的精力和時間,書山題海還應付不過來,何談讀那些修身養(yǎng)性的"名著"。
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看到,在現(xiàn)在的整個教育體系的課程設置中,幾乎都沒有關于"名著導讀"這樣的課程。那些所謂"速讀"、"精讀"式的二販子閱讀方法則有害無益。
出版界:以時尚詮釋經典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陳純躍認為,中學生不讀經典,與中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有關。另外,多媒體時代帶給了他們太多的誘惑,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對于目前出版界時尚類小說出版情況比名著經典好的現(xiàn)象,陳純躍認為應該客觀地來看待,一方面名著的閱讀市場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差;另一方面是出版界在盡量彌合"曲高和寡"與讀者的現(xiàn)代閱讀趣味之間的距離。
多媒體如電腦游戲、網絡媒體等等導致了讀者的分流,中學生尤其小學生也還沒有意識到經典作品對他們的益處,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表示,出版者還應該從自身上找原因。他提出,作為一個出版工作者,要注意到經典作品形式上、文本上的呈現(xiàn)方式有沒有與時俱進。應該重新包裝經典、設計經典,給經典添加上時尚的因素,增加其附加值,讓孩子們一拿到這本書就很喜歡。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圖書裝幀設計家繆惟進一步指出,名著所描寫的以大歷史時代為背景的生活和我們的現(xiàn)實尤其是青少年有隔膜,這不是名著本身的問題,而是需要現(xiàn)在出版界的人士和專家學者們對于名著的"現(xiàn)代性閱讀"進行轉換性的創(chuàng)造,選取其中適宜的東西、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接受。
"一些名著受到冷遇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王一方有點語出驚人。他認為,中學生不愛讀名著,要從名著本身和中學生讀者群體兩方面來找原因。諸如《雙城記》、"三紅一創(chuàng)"這樣有很強時代性的作品中學生不愛讀是很正常的,名著的故事事件、文字、人物性格等方面會和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取向有落差。他提出,對故事、人物、語言三個鴻溝,出版者有義務填平,如果不能提供原汁原味的文本呈現(xiàn),中學生的閱讀自然會有隔膜。但他同時強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精神,名著的更新淘汰和時代進步是同步的。
此外,中學的圖書館普遍缺少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并且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難以借到想要的名著。在一些富裕的地區(qū)的中小學,這個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可是在很多相對貧困的地方,中小學各項經費短缺,難以談得上對圖書館的完善。然而關鍵的是另一方面:考試制度。尤其是現(xiàn)在的高考制度,使得全國的高中師生把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點:高考?v使教育部已經多次宣布減負,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誰減負誰"吃虧",誰都不敢冒減負的險。課程、作業(yè)依然繁重,現(xiàn)存的教育評價機制使得很多學生們過度注重分數,從而難以分出精力--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進行必要的課外閱讀。另外,素養(yǎng)的提高是輕易難見效,而閱讀名著需要大塊的時間,從而導致在很多人看來,閱讀名著對考試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眾多媒體的不良引導,使得大眾沉浸在享樂主義的愉悅中,對閱讀名著的自覺意識逐漸遲鈍。同時,社會不斷發(fā)展,能帶來"快樂"的新鮮事物不斷出爐。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之下,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好奇心正濃,注意力更是難以集中到名著上來。如果我們的作家、翻譯家以正確的姿態(tài)去與青少年對話,出版界盡量提高名著的附加值,如果整個社會都真正能關心起青少年的閱讀,他們的閱讀生態(tài)應會有另一番變化。(何不言 徐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