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從中東危機看美國的局限性

2006年07月19日 10:37

  (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系。)

  中東地區(qū)對美國一直具有重要地緣戰(zhàn)略意義,但近來黎以和巴以沖突越演越烈,美國卻顯得頗為平靜,除官方作了幾次不痛不癢的表態(tài)以外,并無實質性的動作,給人以無動于衷的感覺。其實,美國的無動于衷并不說明它失去了對中東的興趣。相反,中東永遠將是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目標地區(qū)。當前美國對中東危機的無所作為,說明美國在反恐戰(zhàn)爭受挫后,正開始對近年來的干預政策進行反思,也表明美國在對外行動方面的局限性。

  全球戰(zhàn)略的重點

  中東歷來是美國全球戰(zhàn)略的重點地區(qū),尤其是在“九.一一”事件后,美國更把中東作為反恐的重點目標地區(qū)。除了軍事占領伊拉克,向伊強行輸出美式民主外,美國還提出了所謂的“大中東計劃”,其主要目標是對中東伊斯蘭國家實施“民主改造”。應當說,中東是反恐戰(zhàn)爭以來最受美國關注的地區(qū),而這次危機的主要當事國黎巴嫩也是美國近年來重點實施“改造”的中東國家。

  受挫之后的謹慎

  但是,布什政府近年來推行新的中東戰(zhàn)略的進程并不順利。在伊拉克,雖然進行了全民選舉,產生了議會和政府,但國內局勢始終無法穩(wěn)定,反美武裝依然十分活躍,教派之間的斗爭也未停息,美國在伊拉克播下的“民主種子”能否開花結果、茁壯成長,至今誰也不敢斷言。美國國內一些有識之士早就認為,伊拉克戰(zhàn)爭只會讓美國付出沉重代價,而不會實現美國的目標。

  美外交力不從心

  中東雖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但中東又是世界上著名的火藥桶和“是非之地”。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怨仇深不可測,宗教矛盾錯綜復雜,軍事沖突隨時都可一觸即發(fā)。此次巴以、黎以沖突,是長期以來中東各方領土爭奪和政治角逐的延續(xù)。對沖突的爆發(fā),有關各方都負有責任,但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與美國一貫偏袒以色列有關。

  以色列的過度反應是導致這次沖突激化的重要原因,但美國對以色列似乎無能為力,而黎巴嫩真主黨背后又有伊朗和敘利亞的支持。當前,美國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zhàn)后亂局,伊朗和朝鮮核危機又把美國搞得進退兩難,現在還突然冒出黎以和巴以沖突,面對如此眾多和復雜的難題,美國顯得有點黔驢技窮,無從下手。可見,美國雖然是唯一超級大國,但操控世界的能力也是有極限的。(摘自香港《大公報》;作者:施君玉)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