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和諧社會要求公權力敬畏法律

2006年10月11日 13:58

    十月十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標語牌鮮艷醒目。本月八日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將社會問題納入決策討論內容。 中新社發(fā) 廖攀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系。)

  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表明了中國社會發(fā)展方向的進一步明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表現很多方面,而依法治國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舉辦第三次學習講座時指出,依法治國,最根本的是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最根本的是依憲行政。各級政府都要把憲法作為根本的行為準則,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依法治國意味著依法行政,意味著公權力部門要對法律保持敬畏,所有的公共行為都應該依照現有法律行事。公權力的法律意識高低決定著社會理性發(fā)展的程度高低,也決定著社會秩序良性運轉的層次高低。

  需要指出的是,當下的社會現實中,很多公權力部門還沒有做到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無論是地方政府監(jiān)管安全生產不利,還是中央某些部委被審計出違規(guī)使用資金,都表明了某些部門仍未形成足夠的人權理念和法律意識。不僅如此,某些公權力部門的不檢點行為暴露了社會運行中的不規(guī)范性:警方成立聯合工作辦公室為富商提供特別保護、地方政府專門出臺政策為富人子女上學加分、警方接受煤礦老板的資助并在警用直升機上掛上企業(yè)名稱、地方政府專門劃定住宅用地并違規(guī)集資建房、為了創(chuàng)建最佳旅游城市就拆掉所有戶外廣告牌而不論其是否合法等。這些違法亂紀行為不僅毀壞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而且制造了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法無禁止即可行”的法律原則是針對公民而不是針對政府的,公權力部門行事不能打擦邊球,一切必須按照法律規(guī)定執(zhí)行。對于介入私權領域,公權力尤其要保持高度的謹慎,警惕由此造成的對公民身體或精神的傷害。類似于要求交通違規(guī)公民當街宣誓、不孝敬父母者不能當領導干部、市區(qū)政府干涉小區(qū)更換物業(yè)管理公司、為了市容市貌驅逐乞討人員等行為,都是公權介入私權領域的典型例證。私權自治是現代社會的文明法則,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是通過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保護來加以體現的,在依法治國的執(zhí)政理念下,是以公民權利為本,而不是以國家權力為本。

  社會的有序運轉,需要公權力部門只做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必須要戒除泛政治化的管理情結,不要以為權力萬能,不能以為政府可以并能夠管理一切事情。失去法律約束的權力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保持對法律的足夠敬畏,是公權力部門依法治國并依法行政的基本條件。

  (摘自香港《文匯報》;作者:任孟山)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